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始于东北地区,苍凉雄浑的白山黑水承受了炮火的摧残,见证了山河的破碎,也埋葬了英雄的忠魂。东北抗日联军(以下简称“抗联”)的历史是中国完整抗战史链条中的关键一环,《归队》的灵感正是来自主创团队创作《闯关东》时积累的抗联战士口述材料。这些历史碎片而今似是邈远的战争记忆,是泛黄档案里的只言片语,曾经却是血肉之躯的真切体验,是他们苦苦煎熬的日日夜夜。 作为近年来鲜见的聚焦抗联题材的长篇剧集,《归队》讲述了抗联小队在日军围剿下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故事。剧集用一个“归”字巧妙串联起中华民族的血泪史、东北地区的抗战史与平民英雄的微观史,以遒劲的笔力描绘出在松林雪原间步履不停的战士群像,极力还原了真实个体在绝境下的生存之道与信仰选择。 “何时归”: 情节交织暗藏草蛇灰线 《归队》在创作结构上的最大特色是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基础上,,采用多线叙事交错并行的方式,围绕人物线索展示角色的阶段性动线,并于情节发展中将故事线打破再重组。铺叙过程中,剧集时常通过闪回、跳转、互文等影像手法,对情节或伏笔进行补充解释,由此激发观众对前述细节的回忆,产生强烈的戏剧表达效果。 以第17集为界,剧集前后半段各展示了一次“归队”。第一次“归队”是东北抗联小队的“八棵松之约”,是分散的民间抗日力量向东北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回归。第二次“归队”是东北抗联教导旅的“反攻之约”,是受隔绝的东北地区抗战势力向全国抗日组织的回归。 《归队》在开篇便向观众抛出悬念:分散的小队成员如何完成与排长“老山东”的约定?镜头跟随六名战士踉跄的身影,与他们一同经历了参帮内讧、土匪横行、淘金者的阴谋、劳工营的屠杀、731部队的暴行,透过他们的视角窥见日军铁蹄下人命如草芥的炼狱景象。颐指气使的日本“皇军”、点头哈腰的汉奸伪军、中饱私囊的地主贪官、噤若寒蝉的普通百姓、惨遭屠戮的抗联战士,共同组成了彼时东北历史氛围中的众生相。 《归队》在前半段通过散落于各处的抗联战士,将长期盘踞于东北的复杂势力拉扯出来。如云虎险些葬身于游世龙“发死人财”的勾当里,后者正是藏匿于市井棺材铺的日本人。德远与福庆所在的劳工营,则是以往情报中未曾涉及的日军重要工事。桩桩件件罗织了一张盘根错节的东北关系网,反动的力量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,抗日斗争的艰巨性与残酷性可见一斑。 剧集后半段接续讲述抗联战士数年间的不同际遇,在苏德战争、硫磺岛战役等国际背景下,东北瞬息万变的时局逐渐铺展开来。排长在苏联受训归来,承担侦察敌情、联络组织的任务;德远为伪警察局肖局长办差,在多方势力间斡旋;小贵并非凑巧地现身,背后隐藏着日军特高课的血腥计划。所有线索在剧集结尾处回旋、合流、收束,各方势力开始等待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历史转折时刻。 “胡不归”: 前路晦暗方显人性挣扎 求“真”而非刻奇是《归队》在人物塑造上的鲜明特点,《闯关东》中小人物映射大时代的“平民史诗”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延续。自1938年秋至1945年抗战胜利,《归队》的主体叙事时间段落横跨七年,剧集并未持续性展示战士们“归”的过程,而是在其中细致穿插了他们“思归”“难归”又“终归”的命运轨迹。作为拥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,英雄的动人之处常常不在于一往无前、抛却所有的决绝,而在于从偶尔“掉队”、片刻失神的微妙状态里超脱出来。 |
原标题:【从东北历史的记忆深处走来——评电视剧《归队》的三种“归”】 内容摘要: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始于东北地区,苍凉雄浑的白山黑水承受了炮火的摧残,见证了山河的破碎,也埋葬了英雄的忠魂。东北抗日联军(以下简称“抗联”)的历史是中国完整抗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jutoubao.com/xingwen/34212.html; 免责声明: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
RSS网站地图|sitesmp地图 |移动端sitesmp地图
Copyright ©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-5